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三板科技网要闻正文

5G年代光学引领手机立异主旋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2-18 04:28:14  阅读:5807+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随着运营商5G基站建设的迅速推进,5G手机成为手机市场最大的关注点。进入12月,各大手机品牌企业不断推出新的5G手机,5G手机的价格也不断创新低。5G商用时代到来,5G手机对天线、摄像头、连接器、芯片等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兴业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谢恒在进门财经路演时认为,光学作为重要的输入输出方式,是手机最大的卖点。主摄超过1亿以后,对于空间利用需要极高定制化;同时辅助摄像头通过不同功能搭载,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定制化要求,光学零组件进入全面开花时代。

一、手机拍照从追赶单反到超越单反

1、微小空间的魔法,多摄组合解决空间短板

从夏普首次尝试在手机上配置仅11万像素的摄像头到现在各种三摄、四摄、超广角的旗舰机层出不穷,由于光学给用户带来的感受更直观,体验感强,因而光学创新成为各家手机厂商极力寻求突破的卖点,其在推动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中作用不可小觑。

一方面,消费者会随着使用场景的变化,对手机的光学功能的效果期待慢慢的升高,另一方面,用户对轻薄的要求又极度苛刻,手机厂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不断进行软硬件优化升级创新。

决定手机拍照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镜头、感光元件和算法等,但在手机相机功能出来早期,消费者近乎用像素代替画质效果,来评判手机的摄像头拍照能力优劣,手机厂商掀起“像素战”。受手机摄像头的感光元件的尺寸限制,太高的像素并不一定能带来的更好的成像效果。

多摄镜头使手机摄像技术对数码相机在部分功能上实现弯道超越。2016年华为P9首次配双摄后置镜头,两个摄影头分别负责彩色跟黑白功能,拍照质量大幅上升,从此开启多摄镜头新时代。苹果则在当年9月发布的IPHONE7PLUS采用广角+长焦镜头,实现光学变焦。

2018年华为在P系列旗舰款中率先使用三摄镜头,配备40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彩色广角)+2000万副摄像头(彩色镜头)+800万的远摄摄像头(彩色长焦),暗光情况下更好成像,也一举拿下DxOMark114分的拍照单项得分,而今年发布的iphone11pro也采取了均为1200万像素广角主摄+长焦副摄+超广角的三摄镜头。国内安卓阵营的三摄也成为旗舰款机的标配。

多摄镜头中,可选摄像头包括主摄、景深、黑白、长焦、广角、超广角、夜视和TOF等,各家厂商在多种镜头中挑选并组合,配合各种组合对应的算法,达到接近光学变焦或是模拟光学焦段的效果。

这样在控制手机厚度的同时,实现了增强画质,拓展焦段和人像虚化等功能,不管是夜景还是远景,手机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多摄镜头的渗透率不断上升。

双摄手机在2016年首发当年销量仅7880万部,但这一数据在2017和2018年分别迎来239%和98%的快速增长。而三摄手机更是首发后的次年就出现几何级数的暴涨,2019年预计三摄手机销售3.1亿部,同比大增1095%,预计占当年手机销量的22%。

根据TechnoSystemsResearch的数据,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多摄渗透率将达到69%,手机摄像头的平均数量已经增长到2.5个,多摄已经不折不扣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

前三大手机品牌中,华为和苹果一直是多摄手机的领导品牌,2018年TOP3在多摄手机中份额占比约45%,布局稍落后的三星今年大量增加多摄的手机生产,预计今年将在多摄手机市场占比迅速提升到21%,成为多摄手机龙头。

除了后摄像头的多摄配置,部分厂商已经在推行前摄像头双摄甚至三摄镜头。但前置摄像头目前应用场景远没有后摄像头丰富,用户对其的要求也不高,前置摄像头多摄配置并非主流,2018年前置多摄在智能手机渗透率占比3.5%,预计到2023年渗透率将提升到7%。

多摄趋势下,手机摄像头模组产业会重获增长动能。根据Yole的数据,2017-2023年智能手机增速CAGR=2.9%,智能手机已确定进入基本饱和阶段,手机CCM产业收入在4G换机潮末期增速一度跌到5%以下,但在多摄镜头的推动下,未来几年,手机CCM产业收入有望恢复10%以上的增速,在2024年有望达到348亿美元。

2、主摄亿像素时代,CIS、马达、镜头全面升级

1)主摄像素狂飙,进入亿时代

高像素意味着高清晰度,高像素一度曾是诸多厂商宣传手机的大卖点,众多厂商走上了“增加像素数量,减小单位像素面积”之路。2016年背面摄像头像素超过1000万的手机渗透率已经超过50%,预计到2023年,千万以上像素占比将近80%。

预计未来几年,在中高档手机中,4000-4800万像素手机将最受厂商亲睐,2020年4000-4800万像素渗透率有望提升到20%。

一般衡量画质的因素包括清晰度、噪点、动态范围、色域等,其中给人直观感受最强的衡量指标是照片的清晰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像素越高,图片越清晰。

但手机拍照成像效果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传感器的大小,传感器决定进光量多少,大部分手机传感器尺寸小于数码相机,像素的提高都是在传感器大小不变情况下,增加传感器像素数量,这样却减小了单位像素面积,有可能会出现噪点、动态范围等指标的下滑等现象。

为解决“高像素、低图效”带来的问题,手机厂商在增加像素的同时也在尽量增大传感器的大小。在P20Pro中,华为“挑战性的”将1/1.7英寸的CMOS塞入手机,这个尺寸是当年卡片机旗舰“佳能G15的尺寸”。

手机内部空间狭小,这一设计曾带来较大挑战,但这一趋势并没有停止,mate30pro同时将1/1.7和1/1.55英寸的定制CMOS塞入手机,三摄区域明显大于P30pro。

近日小米新发的CC9PRO采用后置五摄,分别为主摄+人像+超长焦+超广角+微距,其中主镜头像素1.08亿,配置的是目前业内首次尝试的1/1.33’的超大传感器,这既对手机的内部结构空间提出了挑战,也对镜头和马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款量产的亿万像素手机宣布手机镜头正式进入“亿时代”。

一方面安卓阵营在不断的提高手机像素配置,另一方面以苹果为首的部分手机品牌并不拼像素战,为保证画质,在提高传感器面积的同时,相对控制像素提升的节奏,更加注重单位像素面积的大小,拍出来的效果更平衡,图效更好。

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11pro主摄像使用了1/2.55英寸的CMOS,相比安卓旗舰机型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其控制在1200万像素的配置,保证了单位像素的大小,加上其超强算法,苹果的拍照画质效果在Dxomark打分上获得117分,仅次于小米CC9pro和华为mate30。

从传感器供应商的出货数据也能验证下游手机厂商的“更大传感器”的趋势。根据的TechnoSystemsResearch的预测,2019年下半年手机前后镜头的主摄传感器渗透率最高的是1200-1300万像素,占传感器比达21.7%。

传感器供应商龙头sony的高像素传感器的占比远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更高像素”仍是下游集中度慢慢的升高的龙头手机厂商的共同选择,高像素手机未来仍是会成为手机升级的大趋势。

2)7P成为旗舰标配,可变光圈解决夜景拍照痛点

除了传感器之外,光学镜片的质量也是决定画面的主要的因素。镜头一般由多个镜片+间隔圈+镜筒组成,理论上镜片越多,光线的汇聚能力越强,镜头的解析力和对比度越高,成像效果越好,但手机镜头也会越厚,光线损失也会更严重。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手机镜头是由4-5片镜片组成,部分高端智能手机已经采用6片及以上镜片的配置。潜望式镜头技术的出现使镜片数量不再受限于手机厚度,预计未来镜片数量的平均中枢会继续上移,2019年下半年预计6P+镜头渗透率将超达到28%。

镜片行业仍是以大立光+舜宇的双寡头格局,二者市场占有率占55%。龙头大立光2019年5%的增长,低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市场占有率也有所下滑,而舜宇不断开拓新客户,精耕细作,加上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其份额未来有可能逐渐追平甚至反超大立光。

光圈的不可调节也是大多数手机拍照的一大缺陷。大小光圈各有利弊,大光圈能在光线不足时候增加进光量,使人物在画面中显得突出,有很强的立体感,并做出景深的效果,小光圈在光线强度时候能把细节拍得更好。

受手机的技术和体积限制,手机一直都是固定光圈,近年流行拍夜景和虚化背景的人物特写,手机厂商纷纷扩大光圈增加进光量,大光圈成为手机厂商一大噱头。

目前手机仍无法像数码相机那样随意调节光圈大小,市面上光圈可变的手机分两种,一种是通过物理光栅调节光圈大小,以三星W2018为例,拥有F1.5与F2.4两档,光线好的时候,手机会切到小光圈即2.4那一档,光线弱的时候,手机切到1.5那一档。

另一种是目前多摄手机采用的通过多个不同光圈的摄像头进行拍照,再通过算法去虚化修正合成一张照片,形成“调节光圈效果”。

市面上主流的景深大光圈手机带来一些问题:景深变短,焦深变短造成模组难度提高,而在高亮度环境下也容易高光溢出,无法呈现细节。“可变光圈”的两种方案中物理光栅法目前只能调节到指定的两档光圈,后期算法优化法则不够完善,放大后虚化的背景效果仍有改善空间。

考虑到光圈可调节功能将能大大改善拍摄效果,随着SMA技术的成熟,通过SMA控制叶片来实现光圈调节将变成可能,可变光圈未来有望成为旗舰机必备功能。

3)OIS马达快速普及,SMA成为下一个创新重点

不论是最近广受追捧的高速摄影功能,还是慢慢的变多的镜片数量,都对马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高帧率情况下,对马达的拍照速度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连续精准对焦,马达功耗也很高。

VCM主要类型包括OpenLoop、Bi-Direction、CloseLoop、OIS。目前开环VCM技术最成熟,OIS光学防抖技术成本较高,之前只用在数码相机上,目前已经大范围的应用在各旗舰机型上。

OIS马达手机通过镜头补偿来抵消手的抖动,能降低拍摄图像时抖动带来的图像模糊效应,防止“手抖”提高成片率,提高夜景照片的拍照效果,也能大幅提高手机拍视频的效果。

根据TechnoSystemsResearch的数据,2018年背面主摄镜头OIS市场渗透率约20%,而苹果、三星和华为三大品牌占OIS总份额的95%,其他手机厂商因考虑成本因素暂未跟进。

有消息称小米2020年的部分系列将采用双OIS配置,考虑到目前三大品牌的背面非主摄镜头和其他安卓品牌的背面主摄OIS渗透率偏低,预计到2023年非主摄镜头的OIS应用量也将看齐主摄镜头,OIS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受制于手机有限的内部空间,传统的电磁马达很难支撑驱动慢慢的变大的镜组作抖动补偿。华为经过与供应商四年的合作研发,在P30Pro首次引入了SMA马达,依靠记忆金属的加热来提供推力,推力非常强,在实现光学防抖的同时满足了结构设计的需要。

此外,相比于普通的OIS,SAM抗摔且耗电小,能减少元器件触点的数量,厚度薄且无电磁干扰,还能简化设计生产流程和BOM。近年来在镜片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和传感器体积逐步扩大的趋势下,镜头模组重量问题是所有智能手机都急需解决的问题,预计SAM技术未来会被大量应用。

3、借助算力优势,AI助拍照超越单反

数码相机诞生以来,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像手机那样大幅“瘦身”,因为好的成像效果是必须要配有体型较大的CMOS感光元件和高配的镜头。而轻薄的手机限制了感光元件的大小,镜头也不像单反相机那样随意调焦,手机目前就纯拍摄能力来说仍不能匹敌数码相机。

iPhone11借助强大A13芯片,深度融合变相增加cmossize

A13前所未有的运算性能,在拍照上面体现淋漓尽致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三颗摄像头同时工作。虽然主摄的CMOS1/2.5的size没有优势,但是通过将ultrawidecamera和telecam的三个cmos用算法融合,类似于三颗cmos感光区域同时使用,变相增加了cmossize。

就夜景拍摄为例,手机的传感器面积小导致了夜晚的进光量不足,手机的夜景技术是在长曝光中一瞬间记录多张照片,再利用多帧合成算法对多张照片进行校准叠加,合成一张曝光均衡的照片,这个跟HDR的原理类似,但算法会有不同。

在超级夜景模式中,光学防抖、色彩调整和增强细节等算法也特别的重要。Iphone11Pro的夜景模式中,采用了防抖技术,将长曝光内得到的多张照片进行筛选,剔除模糊的照片,再利用其超强算法把留下的照片对齐调整对比度,精修颜色,补足细节,智能去噪,生成一张夜景照片留在手机里。

华为AI实现隔空操作

华为9月份mate30发布会上公布了多种新交互操作,包括侧面环控、AI隔空操控、AI随心转屏、AI信息保护、多屏协同等。Mate30前置摄像头和TOF,通过AI算法创新实现隔空手势控制,用户在双手不接触手机屏幕的情况下,能轻松实现滑动、截图等各种操作。

国内智能手机在人机交互上除了语音交互外并无新的重大突破,而国外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早已在纷纷布局手势识别领域。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手势识别与传感器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2.78%,预计到2022年规模将达321.6亿美元。

热门的视频APP中也有很多手势识别的热门应用,如抖音中人物“比心”和“摆手”,通过传感器识别手势,通过算法,在视频中给人物增加“星星”或者“控雨”的效果。

此次华为的AI隔空操控一经推出,“隔空控制手势刷抖音的大闸蟹新吃法”迅速走红,其热度也反映了用户对人机交互技术应用的期待和欢迎程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曾说:“人工智能AI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即机器获得数据信息,提取和比较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去执行一系列相应的自动处理流程。

图像数据在现实世界中所有数据中最直观,获得数据的CMOS图像传感器(CIS)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尤其重要。

Sony的超低耗电传感技术也为华为的隔空操作创造了可能,由于隔空操作功能理论上要求传感器全天通电待机,这会影响手机的续航时间。

Sony的imx588传感器能在无动作识别情况下保持仅2mw的低耗电模式,相比于其模式全开情况下60mw的耗电量,sony的超低电耗的cmos技术为华为的隔空操作技术解决了高耗电的问题。

除了AI隔空操控之外,华为Mate30系列发布了更多革新交互的使用场景,AI随心转屏能随着人的脸部眼部的躺下而自动旋转屏幕,AI信息保护能在手机检测到多人注视屏幕时折叠部分隐私信息。这些AI技术的应用让手机更懂用户,让用户感受到手机能在人机交互中有参与感。

当前AR/VR技术爆发在即,MATE30通过AI实现隔空操作,也为后面的人机交互打开想象空间。

二、辅助摄像头重要性凸显

1、苹果主推DTOF,安卓ITOF成熟,正式迈入3D时代

在AR/VR等人工智能领域,对深度视觉的需求十分突出。与深度视觉匹配的深度摄像头除了能够获取平面图像以外,还要获得三维的位置和尺寸信息。当前技术下深度摄像头可分为以下三类主流技术:结构光、双目视觉和TOF飞行时间法。

双目视觉方案因技术目前不完善,厂商采用比较成熟的方案是结构光和TOF,iphoneX中就是首次采用结构光技术来实现人脸识别,前置摄像头中点阵投影器发射数万个光点投影在用户脸部,绘制出三维建模的立体面谱,红外镜头则会读取分析并进行匹配对照。

后续发布的安卓阵营的小米8和OPPOfindX等也采用结构光方案。结构光由于测距较近,而且对照明系统要求较高,目前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为面部解锁,面部支付等面部识别相关应用,难以拓展到AR、VR等应用上。

ToF按照测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测量的方法DToF和间接测量的IToF,前者是直接测量反射光到达传感器的时间来计算物体的距离,此方案目前技术较成熟,成本也较低,适合手机厂商,间接ToF(IToF)基于返回波与发射波的相位差而非采用绝对时间来计算距离,该方案功耗低,但目前技术不太成熟,待技术成熟后有望替代DToF。

就手机来说,TOF技术是比结构光更适合的3D视觉成像技术,一方面TOF前置镜头也能应用于面部解锁等场景,而且衍射的点比结构光更多,另一方面其因为TOP有效距离更远,传感器模块少,体积小,成本低,在应用体验上更好,其后置的TOF预计将推动拍照进入立体3D时代。

AR技术主要是在真实世界里进行内容填充,后置TOF镜头更能方便在AR世界里3D建模再填充,提升AR的体验感。随着5G时代AR技术的发展,TOF技术在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将大幅提升。

目前使用TOF的机型包括vivoNEX,OPPOR17Pro,华为P30Pro等机型,苹果预计将在2020年推出TOF镜头。根据TechnoSystemsResearch数据,2019年采用TOF的智能手机渗透率预计3%,预计到2023年渗透率将达到30%,成为中高端机型的标配。

2、潜望变焦渗透率不断上升、手机变焦能力不断的提高

手机相机光学变焦能力差一直被摄影爱好者所诟病,变焦能力强,可以拍摄的物体越远。变焦分为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相比于数码变焦的直接把每个图片的单位像素面积拉大,光学变焦通过改变镜头间的距离,实现变焦。数码变焦在细节处理上效果远弱于光学变焦。

光学变焦分外变焦和内变焦,外变焦类似于数码相机的伸缩式镜头。三星早在2013年推出的GalaxyS4Zoom,摄像头外伸拓展10倍焦距,但整个体型近乎相机尺寸,在防水防尘和轻薄程度上均与现代手机不匹配。

内变焦则是在不改变外部镜头的情况下,调整内部镜片之间的距离,这种方案问题在于手机的厚度限制了内变焦的能力,之前主流的手机光学变焦能力仅2-3倍。

潜望式镜头出现前国内手机主打的均为多摄镜头实现“伪变焦”,以双摄镜头为例,即以两个镜头拍出两种焦距下的两张照片,然后利用强大的算法对两张照片做处理,视拍摄物体距离远近使用单一照片进行数码变焦或使用两张照片合成变焦,最后模拟出光学变焦的效果。

双摄变焦本质上仍是定焦镜头,且如果变焦范围大于两倍,会极大损害画质。

2017年OPPO首次发布的5倍变焦专利,创造性采用潜望式摄像头结构。2019年华为发布全球首个量产的潜望式镜头手机P30Pro,能够达到5倍光学变焦,10被混合无损变焦。

潜望式镜头讲原本竖着排放的摄像头在手机内横向排放,并以特殊的光学三棱镜让光线折射进入镜头组,实现成像,可以大幅度增加摄像头的焦距,真正解决了手机相机的光学变焦难题。

潜望式镜头中的转向棱镜对折射率和防抖要求较高,需要是玻璃材质,而非镜片常用的塑料材质,横向排放的设计也让手机镜头突破了镜片数量的限制,但目前棱镜的跌落稳定性和镜头的良率仍有改善空间。

2020年华为荣耀系列、NOVA和小米均有望使用潜望式镜头配置,出货量有望破亿。随着技术的成熟,据群智咨询的预计,2023年潜望式镜头出货量将4亿部,潜望式镜头预计会成为智能拍照手机的必备卖点。

3、VideoCamera成为下一亮点

手机流量降费推动了“抖音”“快手”的直播时代的到来,根据极光大数据的《2019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中国移动网民2019年Q1在视频直播上人均花费时间占比是25.5%左右,仅次于社交网络。

直播时代催生了“全民网红”的现象,用户从单纯的视频观看者转身变为制作者和参与者,多场景的视频拍摄需求也对手机摄影性能提出新的需求。

部分厂商迅速把拍摄技术提升方向转到视频拍摄,iphone11和OPPOReno2将视频拍摄处理视为重要技术突破口,OPPO更是直接将Reno2被定位于“视频手机”,华为MATE30系列也在高速摄影和暗光视频等方面率先出击。

OPPOReno2通过OIS光学防抖+EIS电子防抖的HIS混合防抖技术,在高灵敏度陀螺仪的支持下,快速定位手机状态并对手机画面进行补偿,解决了手机拍摄视频相的画面不稳等问题,拍摄运动中的视频手机画面也不“抖”。此外这款视频手机还支持降噪、人像虚化和视频变焦等功能。

华为的MATE30则在最新麒麟990处理器支持下实现超高速摄影,视频摄像头将7680帧/秒的数据传送给芯片,芯片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抓住慢镜头的每一个瞬间。

其暗光视频功能在夜晚等噪点较多的场景使用其首发的双域联合视频降噪技术,分离噪点并处理,夜景视频摆脱光线不足的问题。

超高帧率的慢动作录影需要硬件能以更高速的缓存来处理传感器记录的大量数据,以往堆叠式感光元件(2-Layer)的两层结构是由成像区域(PixelSection)与处理回路(CircuitSection)所构成,而sony的三层式感光元件则是在既有的两层结构之中加入了DRAM存储器,使感光元件拥有自己的暂存区,让这块DRAM单独处理所有录制进来的影像数据,进而达到短时间内处理大量资料的性能。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媒介的进步。5G时代基本特征是高速率、大容量和低延时,视频传播已经不再被网速的限制,加上手机厂商的软硬件实力的提升,手机摄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未来在AR技术的催化下,视频拍摄能衍生出更多玩法,手机视频也必将变成诸多厂商竞相争夺的主战场。

三、定制化推动,镜头创新成为皇冠上的明珠

1、镜头P+G将极大发挥塑料和玻璃镜头的优点

从材质上看,镜头可分为塑料镜片、玻璃镜片和玻璃塑胶混合镜片,玻璃透镜透光性以及成像质量要更好,但制作技术复杂,成本也更高,以大立光为代表的塑料镜头生产商克服了种种技术门槛,使塑料镜头也能实现高透光率。

最终塑料镜头凭借技术成熟而且成本低,征服了诸多手机厂商,成为近年来的主流镜头。

但塑料镜片均匀度不及玻璃镜片,对温度的忍耐程度也较差,市面上的G(玻璃)+P(塑料)混合的镜头方案,综合二者的优势,能性能更稳定的前提下减少相关成本,主要应用于监控摄像头、数码相机和车载摄像头中。

2、屏下摄像头将能实现真全面屏

智能手机的进化之路一直伴随着大家对“全面屏”的极致追逐。相比于最早的现象级智能手机iphone4,手机厂商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升级,逐渐把传感器、听筒、解锁装置等都藏在了屏幕下方,但前置摄像头一直是实现全面屏的最大拦路虎。

iphoneX首创的刘海屏给了屏幕更大的屏占比,但刘海会挡住部分画面,屏幕有割裂感。相比来说水滴屏整体更加美观,但由于水滴的空间太小,放不下iphone的结构光组件,影响手机的面部识别等功能,而挖孔屏是将摄像头放在左上方,但具体是放在屏幕下面还是放在玻璃下面,各家厂商设置不同。

而去年OPPO和小米相继公布了其屏下摄像头的方案,非拍照时候手机呈现一张完整屏幕,真正的全面屏有望成为现实。

屏下拍摄原理上与光电式屏下指纹解锁技术类似,屏下指纹解锁中屏幕发出强光“照到”指纹上,屏幕下方摄像头拍摄反射出的指纹图案,再加以识别。

但指纹识别只需要基本的黑白影像,OLED屏的透光度能满足拍指纹的要求,但远达不到拍照的要求,现在公布的屏下摄像头方案都是把屏幕分成两块,拍照的摄像头区域上方的屏幕采用透光性更好的材料,屏幕的其他部分采用正常的屏幕。

手机透明显示区域的屏幕下面安放摄像相关组件,非拍照时候呈现正常屏幕显示手机内容,拍照情况下透明显示区域显示出前置摄像头。

这就要求屏幕一方面具有高穿透率,在使用前置摄像头拍照时成像清晰度高,另一方面也要求前置摄像头极小,在摄像头非使用状态下能正常使用屏幕。

屏下摄像头确实能为我们大家带来更具有沉浸感的屏幕视觉体验,但这种复杂技术方面的要求厂商从特殊材料、影像、光学、屏和算法更方面做探索和协调。目前屏下摄像头技术还不成熟,技术一旦被攻破,将能给手机从美感到触感都带来极大的提升。

四、重点公司推荐

水晶光电:公司作为国内红外截止滤光片龙头,摄像头数量增加和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渗透率的提升将直接提升其出货量。TOF明年渗透率大幅提升趋势下,公司作为全球主要的窄带滤光片龙头之一将充分收益。公司的VR/AR业务的多年深耕,也为未来提前抢跑AR市场奠定了基础。

晶方科技:公司作为CIS封测龙头,为sony、OV、格科微等传感器龙头提供封测业务,封测业务会随着摄像头市场的复苏而迎来量价齐升,公司另外布局的指纹识别芯片封装业务也将明显受益于屏下指纹识别渗透率的提升。

欧菲光:公司触控业务出表,剥离亏损业务,轻装上阵。公司深耕光学领域多年,多摄快速增长情况下,公司作为光学及识别触控龙头,在明年5G手机大量引进多摄和光学屏下指纹技术的背景下,公司会充分受益于行业周期红利和公司基本面反转。

文章主要内容为兴业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谢恒在进门财经路演核心观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