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一个名为奇瑟的的教士巧妙运用镜面反射原理,将一连串图像投射到墙壁上,无意中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投影机。随后几百年,投影机在影院、办公、教育等场景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过,献身投影仪的奇瑟在天堂的这几百年或许始终会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好的玩意儿,咋就没能像贝尔德发明的电视一样,走入寻常百姓家呢?
激光电视因何而生?
一直以来,投影机主要还是应用在办公场景,直到激光电视的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事实上,由投影仪概念延伸出来的激光电视,近几年在消费级市场确实出现了增长趋势。中怡康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激光电视的销量同比增长了483.23%。当然,如此高速的增长都是因为基数很低的缘故,其整体年销量至今也没有突破二十万台,和动辄数千万台销量的电视相比,依然属于极其小众的产品。
不过,尽管作为投影机在家庭的一大应用,激光电视展现出了不错的开局态势,但是当我们从技术本源去深究,却会发现,激光电视的火爆,并没有沿着电视的技术惯性进行迭代,而是突然转向了一条新的赛道,这一突然的转向,虽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也暴露出了激光电视更多的弊病。这一错位感,也为激光电视的未来,埋下了一颗不算小的定时炸弹。
首先要指出的是,激光电视的出现和数年前大屏电视价格居高不下有着密切关联。比如在80~100吋这个区间,激光电视和大屏电视两者价差曾经高达数倍。也就是说,激光电视的应运而生,主要是打了一个时间差。而一旦这个越过了这个特定的代际,激光电视最后的堡垒——价格,也将完全不会是电视的对手。
以海信80L5S激光电视为例,其分辨率标称为4K,可支持80~120吋的巨幕投影(80吋为最佳),售价为15999元。但是当你打开各个电商App,随手一搜就会发现,用这个价格也不难买到最新的4K电视。
短短数年,那个曾经造成电视和激光电视巨大价差的空间,被时间给压缩成倒挂状态了,同样尺寸大小的电视即将比激光电视卖得更便宜。
激光电视日益收缩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目前电视行业的趋势正是如此,中怡康多个方面数据显示,80寸以上超大尺寸液晶电视的价格较去年同比降幅超过了30%,并且在2020年,随着上游高世代面板产品不断投产,这个屏幕区间的电视价格将会进一步下探,最低有可能来到万元左右。
如果液晶电视和激光电视的屏幕尺寸都在80寸左右,前者的售价仅为万元出头,而后者的售价也不会更低,并且后者还有一些不可调和的先天性技术缺陷。那么,消费者会选择哪个产品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目前超大屏并且是8K分辨率的电视机已经在逐步上市,而激光电视目前仅仅触及到4K显示的门槛。而且,就连这4K大部分还都是"伪"的,对比传统电视更是落后了一个时代。
当然了,就连续航300公里的电动车都有拥趸,激光电视也肯定会有属于它的死忠粉。他们往往会说,激光电视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带来影院级的观影体验,它一定会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
那么,我们不妨辩证思考一下,投影技术早于电视N多年就诞生了,为何在近300年的时间里,却始终都没能真正征服消费者的客厅,而仅仅是在办公、影院等特定场景大行其道?
激光电视的死穴
百因必有果。
激光电视所采用的投影逻辑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不同消费者不同的使用场景下,会有不同的暴露,相同的是,这些缺陷都很难通过技术进步去弥补。或者说,根本不值得以巨额的投入进行弥补——因为电视机早就这样一些问题给出了满分的答卷。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大屏成本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居高不下,历史根本不会给激光电视登场的机会。
现在,我们就进入正题,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一下激光电视的种种缺陷,相信看完这些,即使是激光电视的死忠粉都不得不承认,投影类产品,根本就不适合在客厅场景使用。
一、显示亮度仅为平板电视最低水准
我们应该了解一个知识,激光电视有两个亮度标准,一个是投影仪的亮度,单位是流明,一个是抗光幕反射的亮度,单位是尼特。具体使用的时候,投影仪将会发射光线,光线遇到抗光幕反射到观众的眼中,才会形成画面。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目前大部分激光电视的抗光幕反射亮度仅为200-250尼特,这仅仅是电视机里最低的水平,而理想状态下,电视的平均亮度都在400尼特。
此外,即使是激光电视厂商宣称的200-250尼特亮度,也会因为投射的角度、光源干扰、投射的画面大小有不同有所衰减,折射到消费者端,就是用户会发现,实际观看时的激光电视亮度,与厂商宣传的有很大差距,并且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多变,每次观看激光电视时,所体验的观感也会有所不同。
二、缺乏有效的抗亮度损失技术
虽然抗光幕亮度低能够最终靠提升投影仪的亮度缓解,但是由于投影仪与抗光幕有一段距离,因而又会引出"亮度损失"的问题,这又成了摆在激光电视面前最大的难题。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显示设备都要考虑"亮度损失"问题。不过,由于整个平板电视系统已经商用多年,早就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对抗环境光的技术方案。
以液晶为例,为了对抗环境光的影响,其加入了"上偏光片"的设计,足以吸收大部分环境光,从而在光照环境下也能实现极高的对比度。
激光电视则主要是在屏幕上涂覆吸收层来对抗环境光。但是由于技术所限,目前激光电视仅仅可以排除85%的环境光干扰——对另外15%依然无能为力。另外,为了对抗环境光,激光电视也会出现大量的光照损失,数据统计显示,这个光照损失最高达到了70%——对比液晶整整高出了150%。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激光电视提升亮度对于用户观感的提升会呈现一个抛物线,最终落在一个固定的值上,不能进一步提升。第二,如果要达到抛物线的高点,那么亮度也会很高,随之也会出现温度高、功耗增、声音大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据厂商宣传,理想状态下激光电视会发射6000流明以上的光线,用户就能够正常的看到大约360尼特亮度的画面。然而,这是在排除了一切干扰的"理想状态下",就像一箱油跑1000公里一样,现实环境根本不允许存在这一状态。所以,这完全就是没有考虑用户真实的情况所作出的自嗨式宣传。
实际上,几乎大多数激光电视用户在买回家后就能发现,除了极暗的环境下激光电视可以勉强获得类似液晶的观感,大多数情况下,激光电视的屏幕都会像是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尘埃,十分影响观看体验。
三、分辨率跟不上客户的真实需求
用户对于画面分辨率的日益看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这个极其重要的指标上,激光电视却陷入到了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
虽然目前大部分激光电视都宣称自己的分辨率达到了4K级别,但是事实上,这些激光电视的分辨率只是"伪4K"——就是通过抖动刷新实现4K投影。具体操作就是将1080P的一个像素点通过四次快速抖动变成四个像素点,以达到4K画质像素点的要求,与真正的4K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如搭载0.47DMD显示芯片的激光电视,实际上用1080P的分辨率去"抖动刷新"出4K,而搭载0.66DMD显示芯片的,就是在用2K抖出4K。然而激光电视的产品宣传上,基本上没有厂商主动回应这一点。
对比来看,目前市面上仅有索尼推出了"真4K"的激光电视——VPL-VZ1000,售价为13.6万元。这显然成为了一个悖论,有10多万预算,买什么电视不好呢,非要买这个耗材损耗率非常高的激光电视呢?
四、护眼也是伪命题
目前市面上,激光电视有一个很大的宣传点,就是"护眼"。理论上来看,由于激光电视的成像是通过反射实现,假设单位时间激光电视发射300条光线,那么经过反射、漫反射、空间杂质阻隔等因素的干扰,达到人眼可能仅剩200条光线,因此人眼看上去就会很舒服。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所做的"4K超大屏液晶电视VS 4K激光电视视觉疲劳测试结果"测试,不论是针对直接观看的主观测试还是针对观看人员眼睛反应的客观测试,均显示4K超大屏液晶电视比4K激光电视对人眼更友好。
换句话说,此前4K激光电视所宣传的更"护眼"的优势,具体到消费者使用的时候,对比传统的4K超大屏液晶电视都没有丝毫优势。因此,4K激光电视"护眼"的宣传,也就沦为了一柄笑谈。
显而易见,目前大屏电视的整体价格是在趋于下行的,毕竟生产成本是在不断被降低的。而激光电视在亮度、抗光性、分辨率和护眼等缺陷上,却没有一个方面能有所突破。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即使用户不用脚投票,估计那些在激光电视上投入重兵的电视厂商也会主动鸣金收兵,原因很简单,激光电视的成本与收益很难达到工业级别的平衡。
激光电视会成行业的弃子?
如果我们站在宏观角度考虑,就能发现,技术的进步,有时候并不是惯性的线性。大部分情况下,技术没有跟上消费者和厂商的需求,就会导致产品的徘徊式发展。
以汽车行业为例,随着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旋律。然而从技术上来讲,"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其实并不新,无非就是已经商用了二十几年的锂电池。
由于锂电池最初是为便携式电子设备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汽车需要的低温环境、长距离通行、分钟级充电等需求。也就导致了目前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电视损耗、冬天开空调等方面有着满满的黑点。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用户们主动去购买新能源汽车了,那一定是因为技术进步了,新能源汽车的各方面表现优于或者不差于燃油汽车了。
电视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行业趋势和客户的真实需求来了,怎么追上这种趋势是厂商最先考虑的内容。如果暂时没有成熟的产品去跟上这种需求,那么,一些替代品就会应运而生,比如激光电视。
目前的现实就是如此,激光电视呈现给消费者的只能是类似新能源汽车一样的纠结感,虽然屏大了,但是亮度、分辨率等更重要的核心指标却出现了严重退化。
纵向来看,虽然激光电视目前炒得火热,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成熟,其最具优势的"低价超大屏"也将会逐步被电视所超越,届时,激光电视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像曾经的背投电视一样,成为历史的弃子。